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黄河治理工作面临更多新挑战。工程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延续,是确保黄河防洪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关键。
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治河模式深刻变动、治河管河环境深刻变化的新背景下,工程管理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管护人员老龄化加快,一线养护职工数量持续下降,加之劳动力和物料等管理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依赖管理要素大规模投入的突击粗放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塑造复合精准管理模式的紧迫性大大增强。沿黄百姓、地方政府与河道管理部门间利益冲突日益多发,加强和创新河道治理,提高工程管理效能,实现综合开放管理的紧迫性大大增强。沿黄居民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不强,基层管理法治思维不健全,“人治”现象频发,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不能与新环境相同步等,也都制约着工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未来黄河工程管理工作将不再是依靠管理要素突击投入和工程规模扩张发挥功效的管理,而是通过提升科技化、规范化操作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创新驱动质量的效能管理;不再是单纯“重建轻管”,过程模糊,监管滞后的管理,而是“建管并重,以管为主”,对工程建设管理实时全监督,资金流动全监控的过程管理;不再是河务管理部门封闭、条块分割的管理,而是逐步与城市管理对接,在完善防洪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统一协调的开放管理;不再是管理边界不清,实施标准不一,管理不作为、乱作为的管理,而是坚持依法管理、科学严谨、流程明确、权责清晰、“有红线、有底线”的法治管理。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工程管理“新常态”下的变化,及时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将潜力化为现实,将挑战化为动力,打通管理的“任督二脉”,进一步推动管理水平大发展,跨越“工程管理1.0”,迈向“工程管理2.0”。
那什么是“工程管理2.0”呢?笔者认为,“工程管理2.0”是坚持防洪为先,以创新为驱动,管理结构完备,开放、协调、绿色的综合管理模式。
防洪为先,就是坚持把防洪工程质量作为工程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强化水管单位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加强管理技术攻关、工程品牌培育,完善工程管理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走高质高效的管理道路。
创新驱动,就是坚持把创新摆在未来工程管理的核心位置。一要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工程管理的制度环境,推动基层管理模式创新,将基层打造为管理创新的前沿阵地;二是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程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管理道路。
结构完备,就是坚持把管理结构调整作为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养护管理市场化,加快水管体制改革步伐江南电竞,推动直接化管理向物业化管理转变。优化工程布局,打造一批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亮点区域和精品工程,走提质增效的管理道路。
绿色发展,就是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生态管理体系,发挥工程功效,构建集防洪、景观、产业为一体的现代水利功能区,实现防洪、生态的有机结合,走绿色生态的管理道路。
开放协调,就是坚持把开放协调作为工程管理工作的抓手,加强内部工程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完善部门间数据管理,构建依托大数据的工程统一管理体系。建立地方沟通机制,利用联席会议制度、项目专报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配合,梳理工程工作的关键制约因素,协调解决经济、环境、迁占等难点问题,走开放共赢的管理道路。
人才为本,就是坚持把人才作为工程管理工作的根本,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工程管理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家创新、全员学习的氛围,积极推进人才“下沉”基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黄河管理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管理道路。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工程管理1.0”模式的关键词是“简单输血”,特点是工程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哪里修补,工程效果与资金投入成正比,投入的多效果好江南电竞,投入少的没效果。与“工程管理1.0”相比,“工程管理2.0”的关键词应是“综合造血”,即强化自身优势,吸收外部先进理念与资源,专家式解决工程管理建设中的疑难杂症,预防式解决工程管理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如果说过去的传统工程管理模式是做资源加法,那么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就是多因素做乘法。
新形势下工程管理挑战与机遇层出,各方利益盘根错节,关系调处复杂多变,工程管理工作需要“把准脉,对准焦”,通过打造“工程管理2.0”,及时解决工程发展所需,为沿岸百姓生活保驾护航,为沿黄经济添油助力,为保证国家水安全打牢根基。(解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