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等领域的工程建筑施工;水力、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风电塔筒、光伏支架、建筑材料等制造业务;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一是提供集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工程服务;二是用于满足企事业、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清洁能源电力;三是用于风力发电配套的风电塔筒、光伏发电配套的支架装备以及用于工程建筑施工的预制件等建筑材料;四是为各类建设工程提供测绘测量、前期策划咨询、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等专业技术服务。
2023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消费、制造业投资等领域韧性超预期,为对冲经济下行、消费不足,国家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系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国民经济稳中向好。随着国家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国内建筑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建筑业对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进程加速推进,国内清洁能源消费需求加速增长、能源生产技术进步及设备生产力水平的显著增强,持续推动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市场稳步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同比增长2.8%,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4.41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09亿千瓦,同比增长55.2%。
公司将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工程建筑施工板块,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投资业务,积极拓展装备制造和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
(1)市政工程施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对出行方式的多元需求,全国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以及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轨道交通网。预计未来5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达1700公里,“十四五”时期,全省共安排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约20,02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8,800亿元。根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计划投资1,889亿元,至“十四五”期末,城市轨道(地铁+有轨电车)通车里程超过900公里,其中地铁通车里程力争达到860公里以上。
根据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立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实践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构建起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十大行动框架,提出了53项重点任务。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3万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1.7万公里左右;国家高速公路里程达到约13万公里;普通国道里程约27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约1.9万公里;民用颁证运输机场数量约280个。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集约化复合化水平明显提高,沿海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过95%,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超过80%。基本建成5个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
根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的《广东省普通国省道“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全省普通国省道建设、养护项目计划投资1,837亿元,其中新改建工程约1,509亿元、路面改造工程约147亿元、养护专项工程约175亿元、省级应急中心建设约2亿元、服务设施建设约4亿元。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开发边界全面划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以内,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深入推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3%。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2)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市场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化程度较高。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十四五”期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62平方米。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乡一体化水平更高,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调稳步推进,产业集聚辐射能力大幅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3年12月印发《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民生十大工程”聚焦10大领域,谋划实施27项重点任务。其中:住房领域民生工程,2023-2027年,新增累计筹集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7万套(间、户);交通领域民生工程,2023-2027年,新增县道及通行政村、省级产业园区、3A景区公路等重要节点公路升级改造超过1.97万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1200座,完成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1.2万公里。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广州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广州市住房发展以“美丽宜居,活力安居”为愿景,力争筹建和供应城镇住房131万套,努力满足和解决300万人的住房问题。新增新建商品住房供应力争累计达到65万套;力争筹建公共租赁住房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60万套,共有产权住房3万套;到2025年,广州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力争达到36平方米,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力争到2025年底前,纳入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的83条城中村基本完成回迁安置房建设,其余100条城中村回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力争新增棚户区改造2万套。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加强水治理、水资源配置及抽水蓄能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点,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纲要》,国家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的建设;完善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
2023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广东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十四五”水利建设项目共为95项,总投资规模8,201亿元,“十四五”投资规模4,050亿元。
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战略和目标,同时也是中国国家能源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清洁能源发电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上述指标均进一步提高。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着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能力,重点建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黄河下游新能源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根据《广东省陆上风电发展规划(2016-2030年)》《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到2030年底,广东省建成陆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000万千瓦;通过陆上风电开发建设,带动广东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形成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海上施工及相关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十四五”及以后一段时期,全球能源将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将逐步成长为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能源。根据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7亿千瓦,其中预计新增水电装机容量86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2.1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3亿千瓦,直接拉动清洁能源装备市场需求,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市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7000万千瓦装机需求”等目标。
根据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重点布局以阳江、汕头、揭阳、汕尾为引领的沿海经济带深远海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云浮、潮州为引领的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以惠州、湛江、汕尾为核心起步区的CCUS产业集群,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的高效光伏关键装备和原辅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高效光伏研发中心,强化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在光伏逆变器、光伏生产设备、光伏浆料等领域的优势地位,鼓励中山、江门等地培育壮大光伏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生产基地。
我国勘测设计行业发展跟随着国家经济整体趋势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发展态势转变,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拓展了行业业务新空间。工程勘测设计行业内的企业主营业务将由传统的勘测设计业务向覆盖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的设计、咨询、项目管理、总承包等多元模式升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未来勘测设计企业会更加注重设计产品的品质,追求质量更优、效益更好、效率更高的可持续增长,以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稳步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勘察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勘察设计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诚信体系初步建立,勘察设计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技术管理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标准化、集成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国内建筑市场需求大,建筑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品质、创新服务模式和加强品牌推广等方式来提高市场份额。公司工程建筑施工主业包括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等,拥有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施工、公路工程四类五项总承包特级资质,施工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先进,产业链条完备,是区域龙头地位的新型城乡建设建造服务运营商。
在市政工程施工业务上,公司承建了一批大型市政管廊、污水管网、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梅州市江南新城棚改区地下综合管廊、广花一级公路地下综合管廊及道路快捷化改造配套工程施工、广州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PPP项目、揭东区枫江流域污水干支管网完善工程项目等一批大型市政管廊、污水管网项目。轨道交通施工技术先进、经验丰富,设备精良,拥有46台盾构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参与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北京、成都、南昌、武汉、无锡、宁波等地的地铁建设,承建了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首期工程、十四号线一期工程、东莞地铁一号线、广佛环线城际轨道交通GFHFG-1标、珠三角城际新白广XBZH-1标等项目。公司承建广东省2021年农村公路桥梁安全保障整治工程建设总承包WQGZ02标段、禅意大道EPC项目、太平大道(S118)建设工程(二标段)施工总承包、南大干线(新化快速至莲花大道)-石化大道至东二环高速工程施工等一批省道、国道、城市快速道路、高速公路、桥梁等建设项目,具备在中大型江河及恶劣地质、水文等环境下修建道路桥梁的能力。
在建筑工程施工业务上,公司承建了广东省职教城、茂名市一中和市二职新校区项目、广州国际文化中心项目、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二号航站楼、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交通综合体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白云机场600004)三期扩建工程周边临空经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期工程(小场-平山二期(第二批))设计施工总承包(标段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工作区房建及配套设施工程施工总承包、白云机场国际4号货站(联邦快递华南操作中心)、梅州揭阳汕头河源佛山棚户区改造项目等一批教育、医疗、科研、文体场馆、机场设施建设项目和棚改项目,在建筑工程施工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广东省内重大建设项目的承担者和主力军。
在水利水电施工业务上,公司承建了广东飞来峡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北江航道扩能升级项目、四川省通济堰渠、沙湾水电站、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引韩济饶水利建设工程等项目。同时,公司具备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土建、水库库岸防护等工程施工资质、先进技术及丰富经验,先后参与了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深圳抽水蓄能电站、清远抽水蓄能电站、阳江抽水蓄能电站、肇庆抽水蓄能电站、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全国尤其是在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区具备较高的品牌影响力,是区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龙头企业。
2.清洁能源发电:清洁能源发电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国有企业在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占据首要地位,具有技术丰富、资金充足等优势,企业实力对其清洁能源发电业务起决定性作用。公司拥有优良的市场开拓能力,丰富的清洁能源开发、建设、运营以及风电塔筒、光伏支架制造等方面经验,项目建设高质高效,科学运营管理,有效控制成本,项目收益良好。公司清洁能源发电业务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广东、海南、山东等地区,截至2023年底,公司累计已投产发电的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390.72万千瓦,其中水力发电38.05万千瓦,风力发电72.3万千瓦,光伏发电280.37万千瓦。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累计已投产发电的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401.78万千瓦,其中水力发电38.05万千瓦,风力发电72.3万千瓦,光伏发电291.43万千瓦。
3.公司装备制造业板块:主要围绕建筑业及建筑关联产业、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包括盾构机、顶管机、塔吊起重设备等建筑机械制造,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轨道交通预制构件、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生产,水工金属结构、启闭设备等金属结构制品制造,陆地风电塔筒、海上风电塔筒及管桩、光伏支架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务。在盾构装备技术方面,所属华隧建设,在盾构技术领域上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在顶管装备技术方面,所属广东基础自主研发了国内最大(W8800×H5500)矩形断面顶管机,可以实现“土压/泥水”双平衡模式的自由切换施工,填补了国内双模式矩形顶管机的空白。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方面,公司拥有陆上、海上风电塔架制造相关20项知识产权,在广东广州增城、阳江、云浮,新疆奇台县、巴楚县、喀什草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成都共设有8个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共46万平方米、16条塔筒生产线条光伏支架生产线万吨,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跻身国内风电塔筒制造第一梯队;在建筑材料制造方面,所属广东建远建筑装配工业有限公司以制造销售预制建筑部品部件为主营业务,成为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华隧建设所属广州华隧威预制件有限公司超高性能混凝土相关技术被评为国际领先技术。
4.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公司具备城乡规划、建筑、市政、公路、水利工程、岩土、测绘等专业甲级设计资质,业务范围涵盖项目的前期策划咨询、规划、建筑、市政、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特种施工等专业领域,拥有一支近1500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其中具备各专业高级职称达250多人,各类注册工程师150多人,拥有5家以设计为主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能为各类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公司在文化、教育类建筑的设计佳作不断,位于清远市的省职教城项目包括五所院校的新校区建设,是比肩广州大学城的特大型教育建筑集群项目。清远四馆一中心、广州永庆坊二期、珠海金湾航空城文化中心、省港大罢工纪念馆等文化建筑不断刷新着南粤大地的城乡风貌。“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代表着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从先进的设计理念出发,注重全面技术创新和工程经验的积累,在装配式建造与绿色建筑技术等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的广东省绿色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公司拥有四类五项总承包特级资质,施工资质齐全,资质等级高,拥有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先进的技术及设备、丰富的施工经验,所承建的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等工程项目广泛受到业主的好评,工程质量优良,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公共建筑设计大奖等在行业内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奖项,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与行业口碑。公司作为建筑行业的区域龙头企业,在抓好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比央企,在企业资源、资金及规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公司清洁能源发电的市场开拓、投资、建设、运营实力较强,经验丰富;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由公司自行建设,工程质量优良,建设速度快,经过方案优化、成本控制,建设成本较低;公司资信良好,融资成本较低;通过对项目进行科学运营管理,有效提升了清洁能源发电的利润水平。公司清洁能源投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两部分,由于资产负债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洁能源的投资。
公司培育了多家企业成为细分行业领域中的佼佼者,拥有盾构设备制造、矩形顶管施工和设备制造、大直径钢管制造和施工等多项国内、国际领先核心技术,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良好的社会信誉。但是,装备制造业板块整体规模体量相对较小,仍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是盾构机、顶管机等施工装备研发投入大,以自用为主,市场需求有限,制约着其进一步向专业化发展;二是清洁能源资源配置不足,难以完全发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整体产业链优势;三是装配式建筑政策落地有限、规模经济不足,导致生产成本难以有效降低。
公司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垂直产业领域覆盖较完善,具备城乡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岩土、测绘等多个专业甲级设计资质,业务范围涵盖项目的前期策划咨询、规划、建筑、市政、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特种施工等专业领域,能为各类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优质技术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多年来,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优秀设计奖与科技进步奖方面取得较多成果。但对比省内头部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企业,公司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仍不够高、“地标性”佳作少、对外议价能力相对薄弱。
公司于2023年1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由1项增加至5项,包括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四类五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壹级、贰级、叁级、专业承包及勘察、设计等资质由50项增加至340项。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披露要求
1.工程建筑施工建设经营模式主要为单一施工模式、投资人+EPC模式等。(1)单一施工模式,公司在拥有的工程承包资质范围内提供施工总承包服务以及工程专业承包服务。根据进度按月计量和收取工程款。(2)投资人+EPC模式,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以EPC模式承担工程建设任务,项目后期运营通过使用者付费、项目经营性收入等方式收回项目投资。
上述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市场竞争风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纲要等政策驱动,市场主体参与度更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材料、劳务、施工机械等价格变动导致的施工成本变动风险。2.清洁能源发电业务模式主要为投资、建设、运营,收入来源为售电,公司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在取得有关政府机构下发的清洁能源项目批复或备案证后,对项目进行投资建设;项目运营期,公司将所发电力销售给电力公司,通过其电网线路实现电力上网,按照上网电量和上网电价确认公司电力销售收入。
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政策风险,国家对清洁能源发电相关政策的变化,对经营业务产生不确定影响,“弃风、弃光”限电问题令清洁能源行业产能受限,对发电企业造成影响。二是市场风险,风电风机、光伏组件等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对发电收益产生不确定影响。
公司涉及水力、风力、光伏清洁能源发电业务,未来将继续抢抓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机遇,全力拓展能源市场,抢占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等地的基地项目,着力争取东南沿海区域能源资源,重点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争取工业园区的分布式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项目、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等资源。
3.装备制造业务模式主要为承接项目、材料采购、加工制造、运输发货,收入来源为装备货款;承接项目后,公司采购生产原材料,加工制造成约定的成品,运输至合同约定的地点交货,收取货款。
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原材料涨价风险,承接项目后,钢材、水泥、连接法兰等主要生产原材料、外购设备的涨价,将缩小项目利润空间;二是产能风险,若承接业务量大于实际生产产能,将面临供货不及时的合同罚款。
4.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模式主要为在资质范围内通过投标、直接委托等方式与客户签订合同后,按照项目进度计划,提交相应的勘察设计咨询成果,对施工全过程提供设计技术服务,并收取相应的设计费、勘察费、咨询服务费等。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成本控制的风险,目前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领域市场竞争激烈,同一项目可能由众多公司共同竞标,单价难以提高,若成本控制不合理可能出现项目利润较低甚至亏损的风险。二是应收账款回款的风险,如果项目发包人违约不按合同约定支付服务费用,可能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三是专业员工流失的风险,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行业业内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专业员工流失可能造成项目履约风险、导致公司竞争力下滑。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的业务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质量控制体系:(1)质量目标以合同约定为主,争创省部级优质工程奖;(2)组织体系以公司管理者代表(总工程师)分管,工程管理部门为职能部门,项目经理/总工、项目专职工程师直接控制的管理体系。
3.控制措施:⑴现场控制体系包括项目内部三检制度、公司职能部门监督检查、第三方检测、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质监机构监督管理;⑵质量管理机制包括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项目质量计划审批制度等。
实施(Do)——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施工作业技术活动;
处置(Action)——对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2023年,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公司拥有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四类五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机电工程、矿山工程等多项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建筑、市政、公路、水利工程等多项设计甲级资质和国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
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2个,建立了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效促进了公司品牌价值提升。公司拥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盾构施工技术、顶管施工技术、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基处理技术、公路及桥梁施工技术、现代筑坝技术、大江大河截流技术、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技术、大型金属结构制安技术等核心技术,在盾构技术领域,公司拥有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机技术、微扰动多向地层加固技术、盾构机冷冻刀盘技术、平衡始发/到达施工技术、盾构机冷冻管片技术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拥有盾构施工工艺各种重大安全风险环节处理技术,有近接既有运营隧道和密集建(构)筑物以及穿越不良地质、江河湖海等多项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61项、有效实用新型专利1936项,省部级工法658项;编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82部(已颁布实施),获中国专利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28项,研发成果在工程建设中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公司科技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公司施工设备精良,拥有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施工设备4000多(台)套,其中包括46台盾构机、2台TBM硬岩掘进机和2台连续墙铣槽机等大型专用施工设备。
公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工作站等多家科技创新平台,积聚了雄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公司持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构建立体交叉的多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充分激发优秀青年才干的工作活力,培养了一批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改革创新、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技术、管理人才,现有员工16300余名,其中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国家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高级职称等专家人才、高端人才5000余名。
公司具有丰富的工程建筑施工经验,承建的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项目质量优良,受到业主好评,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公共建筑设计大奖等国家省部级重要奖项,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树立了广东建工品牌;同时,公司清洁能源发电投资、建设、运营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效益良好,运营项目总装机约400万千瓦,并拥有一批清洁能源发电储备项目。
“十四五”期间,全球大变局将继续深化,世界经济将面临漫长、不均衡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艰难爬坡,各地区经济呈现分化态势,世界重心加快向亚洲地区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资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各项举措逐步推行,将持续释放更多红利,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引领中国经济大船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向前。公司秉承“专业、诚信、创新、奋进”的经营理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高质量快速发展方针,强化战略引领,聚焦主责主业,落实创新驱动,围绕大建筑业及支持主业发展的关联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驱动作用,加快推进“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建设。2023年,公司紧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把握历史发展机遇,找准公司发展定位,强化责任担当,做强做优做大工程建筑施工和清洁能源投资建设运营两大主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资产1,333.8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3.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30.16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9.55%;营业总收入808.63亿元,同比减少2.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4亿元,同比减少10.27%。
2023年,公司积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广东省重大战略,扎实推进省委“1310”具体部署,把握大局大势,推动企业在区域发展的浪潮中取得良好发展成效。
一是立足“百千万工程”深耕区域市场。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深度参与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促进县域经济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己任,成功在县域层面与江门恩平、梅州蕉岭、东莞虎门等区域落地成立合资建筑公司,区域协同带动作用持续发挥。
二是坚定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双碳”政策、绿美广东建设等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布局,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进一步实现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重点项目投资建设优质高效推进。公司按照“三年项目瞄准两年干”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大兵团作战优势和连续高效作战精神,2023年重点做好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按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严格遵守《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各项规定,坚持依法治企,确保所有决策程序合法合规。同时,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和市场动态,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了严谨的风险评估和效益分析,力求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创造良好效益,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始终坚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底线思维根植于企业发展脉络中,不断强化内控风控管理,以“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防范思维,不断夯实企业发展基石。
一是合规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公司持续强化依法治企思维和合规管理理念,将风控合规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关键环节,切实落实合同评审与归档100%全覆盖,建立健全报告机制和督促提醒机制为公司规范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财务风险管理持续强化。扎实开展“两金”管控专项行动,加强“两金”源头管理,摸清“两金”底数;积极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夯实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基石。
三是扎实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审计成果运用,进一步推进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和精准发力,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四是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公司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紧抓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统筹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开展线上培训,全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在高危行业占比大、高风险源多、危大工程项目多、施工工况复杂、地域分布范围广的复杂形势下,全力保障公司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总体形势稳定。
公司未来将坚持工程建筑施工和清洁能源投资双主业协同发展,形成工程建筑施工业务较快增长+新能源业务跨越式增长的格局,由于工程建筑施工与清洁能源业务具有不同的行业周期,协同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周期互补,且一站式服务的经营模式有利于打造品牌知名度,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引领力。同时,公司持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及建筑装备制造业务,努力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城乡建设建造服务运营商和清洁能源投资开发运营商,加快建设成为“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1.在工程建筑施工方面,公司不断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建立成熟商业模式,进一步打造“投、融、建、管、营”一体化的高端项目投资经营模式。在四类五项特级资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其他领域资质等级,增强竞争优势,完善对各经营单元协同的激励机制,提升项目选择、资源获取、规划策划、评审认证、筹资融资、工程建设、运营退出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强链补链,强化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与一体化程度,巩固省内建筑产业链链主地位,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施工业务规模。公司工程建筑施工任务较为饱满,项目全面推进,重点谋划、精心组织,全力推动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不断加强施工管理,降低施工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2.在清洁能源投资方面,公司业务不断发展,继续抢抓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机遇,全力拓展能源市场,围绕集中式地面光伏、分布式光伏、陆地风电、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领域,全力争取西北、东南沿海区域能源资源,重点抢占青海、内蒙古、甘肃、广东、云南等地项目,加大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业务规模化发展。
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方面,抢抓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加强风电光伏相关装备技术研究,积极寻找优质投产项目,向储能、组件等装备制造领域拓展,择机发展储能产品的研发生产,进军储能产品制造供应市场,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产业协同关系,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务发展。在建筑装备制造方面,公司将重点围绕建筑机械、建筑材料、智造制造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在智能制造产业链上,进一步将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联系,加快推动建筑业智能制造,加大对公司现有产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在产品研发、智能建造上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板块规模和竞争力。
4.在勘测设计与咨询服务方面,公司将在全产业链发展、设计施工总承包、装配式建造、绿色建筑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发展集策划、咨询、规划、设计、造价及施工于一身的全新模式,与公司的投融资、施工、检测等各板块形成立体化协同发展,使其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逐步从单一业态的传统勘测设计服务提供商发展成为具有丰富总承包经验、业绩突出、口碑卓著的新型设计工程提供商。
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7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78亿元,承接工程任务量1,497亿元,清洁能源投产装机150万千瓦。
公司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规划,着力优化产业投资布局,推动公司主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
一是聚焦建筑业及建筑关联产业,加快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利用今年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红利谋划更多项目落地江南电竞手机版,加快做强做优做大规划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通过加大政企合作、品牌创优、资质拓展等方式增强基础设施业务竞争力,着力扩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基建市场份额,努力成为我省稳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核心力量。
二是聚焦清洁能源投资建设运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坚持推进“水风光储”等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以广东等东南部地区和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为主战场,重点培育风电、光伏等成长性业务,积极争取海上风能等能源领域,布局好风电光伏装备制造、新型储能装备等新能源配套产业,积极对接参与新型储能、海洋牧场建设等工作,做好储能、绿电制氢等相关新领域新业务研究,加快明确新业务发展目标、方向、思路和举措,积极向清洁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同时,加快提升制造业板块发展水平,谋划做强做优做大。加大制造业板块投资力度,完善公司制造业板块发展规划和产业研究,围绕风电及光伏装备制造和建筑工业智造产业园投资建设,推动制造业板块的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企业经济价值摆在首要位置,科学决策谋深做实,优化有限资源的投入和布局,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预期。
一是抢抓机遇开拓市场。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抢抓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平台建设重要机遇,紧紧依托“燎原计划”“合和计划”“优盛计划”,推动区域合作向“县域”深入延伸和扎根。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为工作导向,加强与大业主、大客户高端资源对接,深挖战略合作潜力。加速发力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市场,深化对省外市场的谋篇布局与拓展合作,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二是持续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主业协同,通过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效能和细分领域竞争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支持主业发展。
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打造和巩固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优势技术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强复合盾构机、多功能顶管机、高效起重设备、水工金属结构、UHPC材料研发、清洁能源等技术的研发,拓宽核心技术的“护城河”。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市场竞争需要,行业发展态势,围绕能力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目标,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智能建造技术研发和项目对接合作,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公司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政策风险,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调控的方向、力度等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国家对清洁能源发电相关政策的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业务产生不确定影响。二是市场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规范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加上管理成本上升,整体毛利水平偏低,市场开拓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投资风险,以PPP为代表的投融资建设业务,项目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建设运营周期较长、涉及的业务领域广泛,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多。金融监管趋紧导致项目融资难度加大,财政支付能力不强的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和信用风险。
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努力适应市场发展新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积极灵活应对。二是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公司主业,持续扩大公司在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工程质量及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积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市场竞争实力。三是始终把握好投资方向,坚持科学决策,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增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增强公司抵御风险能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深市公司主动分红意识不断增强 已有超550家公司发布2023年度分红预案
“分红不达标将被ST”引关注,业内人士:规则旨在督促有能力分红公司回报投资者
美媒爆:伊朗可能在“数小时内”袭击以境内目标,可能动用超百架无人机和数十枚导弹
“分红不达标将被ST”引关注,业内人士:规则旨在督促有能力分红公司回报投资者
美媒爆:伊朗可能在“数小时内”袭击以境内目标,可能动用超百架无人机和数十枚导弹
已有53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215.57万股,占流通A股1.84%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4.15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21.91亿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58.37%,股份类型: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