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铸辉煌,潮起东方万象新。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众多重大工程和尖端技术纷纷涌现,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大动能。四川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高地,汇聚了顶尖的科技人才和工匠:他们助力“华龙”腾飞,支持“天问”探索,打通“川青”交通,他们是专啃铁建“硬骨头”的攻坚者,也是潜入深海打下“中国孔”的引领人。,跟随创新者的足迹,走进他们的奋斗故事,见证中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显著成果,感受新时代巴蜀大地的创新脉动。
它是“华龙一号”,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每台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超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核电是清洁、低碳、高效的优质能源,在电力系统是重要的基荷电源。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秦山一期我国首次实现核电站的自主建造设计,到如今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商业运行,中国核电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奋进创新之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如今部分技术“领跑”,核工业一路走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华龙一号”核心技术的诞生地。作为“华龙一号”设计团队的一员,邱阳自2015年入职以来,便投身“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工作,与团队成员共克技术难题,最终亲眼见证了“华龙一号”从图纸跃进现实。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型迈进的关键时期。“‘华龙一号’这张自主研发的‘国家名片’,对于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邱阳自豪地说。
说起自己在“华龙一号”团队的工作,邱阳总是自谦:“我只是团队中的一份子。”但其实,这位潜心于“华龙一号”研发的“铸器者”,并不平凡。
2015年,从申城梅陇路来到蓉城长顺大道,邱阳便成为了“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设计团队的一员。反应堆压力容器,是包容堆芯、组成冷却剂压力边界的关键设备,而作为核电站唯一不可更换的主设备,它的设计寿命长达60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为了吃透这个大家伙的“里里外外”,邱阳开启了属于他的“华龙一号”漫漫铸器之路。
“巨龙的心脏 ”——“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 图源: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刚进入单位的那段时间,主要是努力将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融会贯通,在技术一线不断充实自己,依托核动力院这样一个有实力有底蕴的平台,我成长得很快。”邱阳说。而入职第三年时,他遇到了一个挑战——编制我国核电领域首个国际标准,而标准的内容正是对“华龙一号”先进技术的凝练。“‘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的先进三代核电技术,要想走出去被国际认可,发布国际标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当时担任这个标准项目主编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自己的压力很大。因为没有前期的经验参考,是一个完全从0到1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邱阳坦言,这是他工作以来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也是最难突破的一关。
我国核电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一回路系统设备和管道保温层设计准则》
潜龙腾渊,“华龙一号”是实打实的自主科技、是硬碰硬的中国智造,无畏任何挑战。“最终我们团队回到科研成果本身,抽丝剥茧地解决了标准编制、国外专家审查等一系列问题。”2020年10月26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一回路系统设备和管道保温层设计准则》正式发布,实现了我国核电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天道酬勤!付出终有收获。”对于是否还有新的国际标准,邱阳回答,“整个‘华龙一号’型号标准体系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在国际标准上面,这两年也是多点开花,从集团到院里都有顶层的统筹规划。”
随着批量化、规模化的建设,“华龙一号”逐渐得到了国外的广泛认可。2024年5月20日,中国出口海外的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2)机组达到最终验收条件,中巴双方代表共同签署最终验收证书。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出口海外的首台机组圆满收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了新成果。
“铸器者”邱阳,也将他的铸器之路延伸到了海外。2017年3月22日,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2)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保温层进入安装准备阶段,邱阳和同事一起进驻卡拉奇工程现场,开展技术支持工作。“闪转腾挪,我们进入了正在施工中的、遍布如迷宫般钢筋结构的反应堆堆坑,建筑的外墙遮住了咄咄逼人的日光,但却留下了不断蒸腾的热气。憋闷的空间、各类工具的散热,使得堆坑中的温度始终在40℃以上。堆坑里,挥洒如雨的汗水、黝黑油亮的肌肉、一丝不苟的动作、认真专注的神情,描绘出中国核电建设的动人画卷。”邱阳在他的工作日志中写道。
“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保温层全新的结构设计江南电竞手机版带来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安装理念,以及前所未有的安装操作及精度要求。在卡拉奇现场,全新保温层的安装在准备阶段就遇到了难题,邱阳和驻现场的同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解决方案江南电竞。“白天,大家奔波于不同的会议室,参加接踵而至的技术交流会议;晚上,又于宿舍的案头,在一份份图纸前构想着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终于,在到达现场一周后,一份几经改版升级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各方认可,保温层安装工作得以继续推进。”邱阳回忆道。
中国智造,群龙腾飞。9月27日,“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再传捷报,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二期工程4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漳州核电二期工程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包括漳州核电4号机组在内,“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已达到33台,是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与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70年8月30日,在四川九〇九基地,发出了我国大陆第一度核电。2020年11月,在福建福清,拥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正式并网发电。2023年,我国核电发电量达4334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
多年来,几代核动力人废寝忘食、潜心求索,在成都、在四川这片奋进创新的沃土上,坚守“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核动力院院训,历经三次创业,先后建成了三代国家核动力研发平台,研制出“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等国家名片,为我国国民经济、科技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细数先辈的峥嵘岁月,邱阳满是崇敬:“作为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老一辈精神的指引下,履行好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进入新时代,邱阳和他的同事们又一次踏上了第四次创业的求索之路。“国际上各个主要核电国家的技术在不断迭代,这种竞争成为大家奋斗的标尺。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团队,我们不会止步于‘华龙一号’。我们将持续创新,在提升我国核电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上,做出更好的成绩!”
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中国核动力人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