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水利系统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推动江苏水利改革创新、走在前列。水利君推出“2024成绩单”专题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各地各单位在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做法经验和成效。本期刊发徐州:坚持“四线”思维 统筹“四水”共治。
累计争取国债资金27.3亿元,成功发行水利水务专项债券18.9亿元,有力推动灌区改造、防洪排涝等重点项目建设。
完成“水权贷”绿色金融贷款发放47笔,盘活资金9.29亿元,惠及41家企业。
更新改造城乡供水管网836千米,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实现100%。
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全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63%。
建成240条市级幸福河湖、1000千米农村生态河道、6个生态清洁小流域,联合市文旅局创新推出徐州市首批9条“楚韵汉风、山水徐州”水旅融合精品旅游线年,徐州市水务局
政策上积极向上争取。组织申报水利水务增发国债项目29项、超长期国债项目10项,累计争取国债资金27.3亿元,成功发行水利水务专项债券18.9亿元,有力推动灌区改造、防洪排涝等重点项目建设。
资金上强化多措并举。探索推广“水权贷”“节水贷”,完成绿色金融贷款发放47笔,盘活资金9.29亿元,惠及41家企业,促进节水产业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水资源费改税,全市792家取用水户信息精准移交,初步建立起水务、税务、财政三部门常态化沟通联系、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机制。
技术上聚焦数智赋能。建立京杭运河、房亭河数字化孪生模型,开展骨干河湖航拍航测400余次,铜山区获批全国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先行区域江南电竞首页平台,重点打造崔贺庄、倪园2座水库,全区推广“四全”管理、“四制(治)”体系、“四预”措施和“四管”工作,基本形成可复制、有特色的区域数字化应用成果。
夯实防汛救灾工程基础。全年累计投入4.61亿元,全面完成睢宁县睢北河中小河流治理和华沂闸、黄河东闸、阿湖水库泄洪闸下游护砌等水毁修复项目江南电竞首页平台,有序完成邳州市房顶闸除险加固等8项省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年度任务。
强化积水点综合治理。市委主要领导领衔督办,五级人大代表联合督查,市纪委监委跟踪问效,市、区密切联动,部门通力协作,157项已治理积水点工程发挥效益,市区积水点消除率达90%,有效覆盖汇水面积近72平方千米,惠及居民75万余人。
提升防御应对能力建设。细化市、县两级9类防汛责任人1923名,完善6类63项相关应急预案,完成全市应急抢险“五支力量”标准化建设,举办军地联合防汛抢险实战演练8次,全年有序启动防台风、防汛应急响应7次,累计出动应急抢险16次、抢险车辆80余次、抢险人员千余人次,有效防御第13号台风“贝碧嘉”和多轮强降雨。
加强翻水调水管理。江南电竞手机版积极协调省供水源,全年向骆马湖补水4.65亿立方米,市、县主要泵站翻水17.9亿立方米,确保全市生产、生活和航运用水。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有序推进丰、沛两县“四水四定”试点工作,完成睢宁县和邳州市县域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和市、县两级地下水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压采地下水2000万立方米。开展19家单位用水审计工作,调查录入用水定额数据533家,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5.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3,江苏华源节水和永冠给排水设备两家企业2项技术入选省先进节水技术推广目录。
聚力供水提质增量。更新改造城乡供水管网836千米,刘集水厂、小沿河应急供水工程建成投用,日均供水量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达79.3万吨,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实现100%。中国灌排中心在徐州召开全国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研讨会,在全国推广徐州经验。
深化河湖长制。市、县两级河长累计巡河巡湖664次,签发交办单221件,解决涉水问题240项。严格落实省级河湖长问题、措施、责任“三个清单”,复核部、省下达疑似“四乱”图斑5619项,清理微山湖、沂河、中运河“四乱”问题59处。深化边界治水“五联机制”,联合济宁市巡查跨界河湖,有效推动治理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
狠抓雨污治理。全面完成需提标城镇污水处理厂全流程技术评估,编制完成荆马河、三八河污水处理厂等6个“一片一策”规划,新建、江南电竞手机版改造和修复雨污水管网370千米,完成雨污分流达标区建设12个,目前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62.4万吨/日,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江南电竞手机版全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63%。
建设幸福河湖。建成240条市级幸福河湖、1000千米农村生态河道、6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新沂境内骆马湖、故黄河睢宁段申报创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联合市文旅局创新推出全市首批9条“楚韵汉风、山水徐州”水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组织开展历年中央和省水利厅通报问题“回头看”,对城市建成区水体和重点河道实行日常巡查、月度通报,黑臭水体由2022年的20条次减少到2条次,消除黑臭现象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