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安徽省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上线,这是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全省上线使用,利用基础性、主干性智能化基座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中央暨省级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4月3日上午,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检察AI辅助办案系统举行上线仪式,标志着安徽检察工作迈入“数智融合”新阶段,迈出了探索应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新步伐。
2024年初,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聚焦科技赋能办案,联合科大讯飞研发人工智能辅助检察办案系统,历经谋划部署、需求论证、研发试用、场景应用等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该系统已在全省79家检察院投入办案应用,已办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
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工作前景广阔,但如何做好具体赋能,没有先例可循,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了解到,安徽经过深入探索,确定了一整套研发思路,即明确人工智能能做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的设计原则和思路。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判,安徽检察围绕大模型如何适应司法办案行为强约束性、强规范化的要求,确定将人工智能的通用能力转化为一系列工具集,点上赋能到检察办案的各环节上,以此解决“人少案多”的突出矛盾,并进一步提升办案质量。
该系统紧紧围绕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和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创新设计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型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等十大场景。
“十大赋能场景,均是业务侧出题,技术侧答题。其中,将文书生成分为5个环节21个步骤,将AI功能拆解成数据抽取、语义分析、总结归纳、知识查询、文稿润色等多项功能,再附着到21个步骤上,每步均需检察官干预确认,将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强约束在检察办案的‘严格规范’中。”安徽省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202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专门成立攻关课题组,会同科大讯飞联合攻关,经过4个月奋战,今年2月8日,系统0.1版本终于得以呈现,此后又进行10次迭代升级,成为当下的1.0版本。
今年春节后,安徽检察启动试点应用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运用AI助手成功办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基层一线名以上检察官亲身体验了AI助手,普遍反馈在有效保证质量的同时,能够帮助大幅提高办案效率。
据统计,试用期间,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检察官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70%。量刑辅助、证据矛盾点检测、侦查监督点推送、数据溯源等功能,帮助检察官切实增强内心确信。撰写各类办案文书,严格依据《刑事检察文书》规范,也促进了检察办案更加规范。
同时,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通过类案推送、法条推荐、文书生成的深度思考,快速提升办案能力,相当于为检察官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智能学习平台,一线检察官的获得感较强。
“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正式上线,不仅是一项技术应用的突破,更是安徽检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4月3日,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省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以下简称人工智能助手)上线仪式上,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说。
作为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全省上线使用的人工智能助手,其依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国产化算力平台和法律行业推理大模型打造,目前已实现对盗窃、交通肇事、故意伤害、危险驾驶等4类案件量占比较高案由的智能化全流程辅助,从而以大模型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案多人少”一直是困扰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院的突出矛盾。2024年初,安徽省检察院敏锐把握到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机遇,将人工智能应用探索纳入数字检察战略,组织开展检察科技创新工程。
“2024年10月,省检察院成立攻关课题组,联合科大讯飞,邀请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基层一线检察官、功底扎实的技术专家共同研发。”安徽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鲁建武说。
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工作前景广阔,但如何做好具体赋能,没有任何先例可循。鲁建武介绍,经过深入探索,研发团队明确了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的设计原则和思路。一方面,坚持“业务主导、场景驱动、安全可控”原则来设计,严防陷入建、用“两张皮”的怪圈。另一方面,聚焦“辅助”定位江南电竞首页平台,实行多场景点穴式设计、干预型生成式赋能、整体化无缝式对接的设计思路。
具体来说,点穴式设计,即在办案流程节点上配备功能相对简约的人工智能工具。干预型赋能,即将文书生成分为5个环节21个步骤,将人工智能功能拆解成数据提取、语义分析、总结归纳、知识查询、文稿润色等多项功能,再附着到21个步骤上,每步均需检察官干预确认。无缝式对接,即直接嵌入检察办案系统,让检察官办案中随需随用。
此外,研发团队梳理检察办案参考资料100余册,提取5000余件办结案件电子卷宗,经脱敏治理后进行数据标注,依托科大讯飞飞星一号大模型训练平台,集中强化学习训练。
2月8日,经过研发团队为期4个月的集中奋战,人工智能助手0.1版本得以呈现。此后,团队又进行了10次迭代升级,人工智能助手1.0版本正式走向应用场景。
在具体应用方面,安徽省检察院分两个阶段启动试点。第一阶段,从2月8日开始,选择27个基层院进行小范围试用,解决500多个问题,达到基本好用。第二阶段,自3月7日开始,扩大范围试点,安徽全省79个检察院参与试用,达到好用稳定状态。
经过两个月的试用,人工智能助手的赋能效果已经初显,超出预期。“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70%。1件盗窃刑事案件,审查卷宗和撰写报告从过去纯人工8小时至3天,通过智能辅助缩短到4小时至1天,办案效率大幅提升。”鲁建武说。
在上线仪式活动现场,一位检察官介绍了人工智能助手的赋能效果:一个上百页甚至上千页的刑事案件卷宗,经过人工智能助手的“抽丝剥茧”,很快就可以实现精细化编目、自动化分类、动态化入库,根据“八大类证据”分类构建证据链条,让卷宗阅读更流畅。
人工智能助手应用后,传统司法办案工作中过度依赖检察官的个体经验与重复劳动的现象,将得以有效解决,成为破解办案精力失衡难题的“金钥匙”,真正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截至目前,安徽省检察院系统已运用人工智能助手成功办理案件2400余件,千名基层一线检察官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助手,普遍反映在有效保证质量的同时,帮助大幅提高办案效率。
“接下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加大检察智能化建设力度,拓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以检察技术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宋文娟表示。
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3日正式上线。该系统自去年初开始研发,已在安徽省79家检察院投入使用,办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广受基层检察官欢迎。
据介绍,安徽省检察院积极借助科技革命推动检察改革,在超前谋划方面,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数字检察战略,启动检察科技创新工程;重点部署构建生成式大模型应用系统;并通过“三步走”战略,逐步推进检察智能化建设。
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安徽省检察院明确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确定了一套完整的研发思路。针对通用大模型在司法办案中的适配问题,将其通用能力转化为工具集,点上赋能办案环节。同时,聚焦“人少案多”、办案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坚持“业务主导、场景驱动、安全可控”原则,采用多场景点穴式设计、干预型生成式赋能和整体化无缝式对接的设计思路,确保系统实用、安全。
该系统围绕刑事检察和大数据法律监督,以四类案由为突破,实现十大场景功能。如智能阅卷提升阅卷效率,文书辅助生成确保审查严谨,案卡智能回填减轻检察官负担,矛盾检测、侦查监督等功能助力提升办案质量。
经过两个月试用,系统效果超预期。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70%,案卡自动回填率达90%左右,办案质量更有保障,促进检察办案规范化,还帮助检察官提升办案能力。
据悉,安徽省检察院将坚持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构建“10+N”场景体系,为每位检察官配备得力助手,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完)
4月3日,安徽省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线,这是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全省上线使用,利用基础性、主干性智能化基座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出席上线仪式并强调,全国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习法治思想为引领,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目标,着力推动检察机关智能化应用创新。
安徽省检察院组织研发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上线个刑事公诉办案场景,目前开始在全省79家检察院试用。张雪樵指出,安徽省检察机关在智能化建设上的创新探索为全国检察机关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提供了安徽经验。
他强调,要加强检察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业务主导,要重视提供优质业务数据海量化、提炼业务规则精细化、系统性训练修正常态化等建设规律和科学方法;要坚持系统思维,按照“1+N”模式全面推进“四大检察”智能化建设;要确保安全,切实做到智能化与数据安全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安徽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致辞。上海市检察院、江苏省检察院、浙江省检察院和安徽部分省直单位应邀参加活动。
日前,省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线仪式在合肥举行。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省检察院检察长宋文娟出席并讲话。
省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利用基础性、主干性智能化基座研发,是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全省上线使用的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目前,该系统被应用于10个刑事公诉办案场景,已在全省79家检察院试用。
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检察信息化智能化的助力推动。据了解,全省检察机关将在最高检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守正创新增动能、改革攻坚增质效、创先争优增活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总体工作思路,持续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加大检察智能化建设力度,拓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以检察技术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4月3日上午,全国首个省级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聚焦检察办案亟需,探索应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安徽路径。
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鲁建武介绍,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紧紧围绕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和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创新设计实现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型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等十大场景。“专门成立攻关课题组,会同科大讯飞公司联合攻江南电竞官网app下载关,邀请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基层一线检察官、功底扎实的技术专家共同研发。我们梳理检察办案参考资料100余册,提取5000余件办结案件电子卷宗,经脱敏治理后进行数据标注,依托国产大模型训练平台——科大讯飞飞星一号,集中强化学习训练,形成业务规则3000余条。”
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经过10次迭代升级,1.0版本得以上线。据介绍,该系统在办案流程节点上配备功能相对简约的人工智能工具,将文书生成分为5个环节21个步骤,将AI功能拆解成数据提取、语义分析、总结归纳、知识查询、文稿润色等多项功能,再附着到21个步骤上,每步均需检察官干预确认,并可直接嵌入检察办案系统,让检察官办案中随需随用。系统试用检察官——巢湖市人民检察院刑事犯罪检察部副主任陈晓曼介绍,“我们在试用时发现,它突破了原先用手工串联证据,由人工引导流程的传统范式,构建出让数据驱动决策,由知识赋能监督的全新模式。由AI帮助我们完成证据梳理、程序核验等基础工作,让检察官释放90%的事务性精力,它还能以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去拓宽检察官的办案思维。”
截至目前,全省已运用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成功办理刑事案件2400多件,基层一线名以上检察官已经体验了该系统。下一步,省检察院将坚持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坚持“是赋能不是替代,是助手不作决策”,紧紧围绕全业务全流程赋能检察办案目标,在已探索的“十大场景”基础上,积极构建“10+N”场景体系,争取以AI辅助方式为每一名检察官配备一个得力助手。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安徽省检察机关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赋能检察办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全国检察机关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提供的安徽经验,做出了安徽贡献。我们要加快推进全国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工程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的科技,让我们检察工作更早江南电竞官网app下载地、更快地实现现代化,让我们中国的每一个案件都公平正义,为世界法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标杆、新的示范。”
4月3日,省检察院举行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线仪式,标志着安徽检察工作迈入“数智融合”新阶段。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出席并讲线年初,省检察院聚焦科技赋能办案,联合科大讯飞公司,研发人工智能辅助检察办案系统。自启动研发以来,该系统历经谋划部署、需求论证、研发试用、场景应用等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智能辅助系统已在全省79家检察院部署应用,累计办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
该系统紧紧围绕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和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创新设计实现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型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等十大场景。
据悉,该系统经过两个月的试用,成效超出预期。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70%,案卡自动回填功能切实为检察官减了负。该系统通过对卷宗的智能编目、文书的人工干预,加快了办案速度,提升了办案质量。撰写各类办案文书,严格依据《刑事检察文书》规范,按照证据列表逐一审查卷宗,避免忽视定罪量刑微细情节,保证实质审查案件,促进检察办案更加规范。为检察官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智能学习平台,提高了检察官办案能力。
4月3日,安徽省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上线,这是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全省上线使用,利用基础性、主干性智能化基座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出席上线仪式并强调,全国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习法治思想为引领,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目标,着力推动检察机关智能化应用创新。安徽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致辞。
安徽省检察院组织研发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上线仪式上展示了十个刑事公诉办案场景,目前开始在全省79家检察院试用。
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坚持“业务主导、场景驱动、安全可控”的原则,聚焦“辅助”定位,在办案全流程节点上配备人工智能工具,将文书生成分为5个环节21个步骤,提供数据提取、语义分析、总结归纳、知识查询、文稿润色等多项功能,直接嵌入检察办案系统。
该系统以大模型为底座,依托全国唯一国产大模型训练平台——科大讯飞飞星一号,集中强化学习训练,梳理检察办案参考资料100余册,提取5000余件办结案件电子卷宗进行脱敏训练。从去年十月份起,前后进行了10次迭代升级,聚焦刑事公诉办案十大场景,形成业务规则3000余条,目前,全省已运用人工智能助手成功办理案件2400余件。
“几百年前,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动力问题,但转化为生产力,则又历经了漫长的道路。今天,人工智能的力量初现端倪,如何转化为‘检察生产力’,是全体检察人员的必答题。安徽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上线,为全国检察机关提供了安徽经验、作出了安徽贡献。”4月3日,省检察院举办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线仪式,出席仪式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观摩系统演示汇报后,作出了如上评价。
以辅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目标的我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如何被创造?怎样提升办案效率、质量?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试用两个月,共办理刑事案件2400件,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70%;自动案卡回填项目达到90%左右,基本无差错;能严格依据《刑事检察文书》规范自动生成审查报告、起诉书;能主动发现证据矛盾点、推送侦查监督点……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鲁建武说:“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正式上线标志着我省检察工作进入‘数智融合’新阶段。”
从检察业务系统2.0到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同为数字技术的检察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何以开启新阶段?
“系统深度还原了检察官的办案逻辑。”上线仪式中,巢湖市检察院的检察官陈晓曼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验,“以证据审查为例,系统能对全案言词证据进行矛盾穿透,通过综合分析所有笔录,列明互相印证点、矛盾点,还可以进行关键证据分析,并根据分析内容提出补充侦查建议。”用“检察官的逻辑”整理卷宗、识别信息、判断价值,进而综合分析、交叉印证,发现证据矛盾,生成检察文书,给出“思考”结论,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智慧”来源于大量的检察业务知识和专业的思维训练。
记者了解到,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是省检察院会同科大讯飞公司联合攻关,由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基层一线检察官、功底扎实的技术专家共同研发。研发人员先后录入100余册检察办案参考资料,5000余件办结案件电子卷宗,让系统具备“检察知识”。随后,按照“多场景点穴式设计、干预型生成式赋能”的设计思路,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设计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型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等十大场景,形成业务规则3000余条,并通过大模型训练平台集中强化训练。经过10次迭代升级,形成正式上线版本。
人工智能具备超强的思维能力,但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不稳定性。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如何适应司法办案行为强约束、强规范化的要求,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严格遵循垂直大模型的强化学习训练等工程方法外,重点是坚持‘干预型赋能’。”鲁建武介绍了系统中确保检察官主导决策作用的专门设计,“十大场景中人工智能生成的每一步结果都需要检察官干预确认,从而将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强约束在检察办案的‘严格规范’中”。系统演示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但所有系统生成的内容都只是建议。无论是梳理的证据链、拟认定的情节还是推送的侦查监督线索,都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旁插入了检查链接,每一个环节的结束,都需要检察官点击确认才能作为最终结果。此外,系统数据严格选取检察行业专用书籍、检答网数据、案件卷宗材料以及裁判文书网中的最新数据,并在技术上利用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结合高质量语料筛选,形成符合办案逻辑的思维链,保证人工智能助手生成内容的精准度,避免可能产生的数据幻觉、错误建议。由此,实现了“是赋能不是替代,是助手不作决策”。“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它强大的数据检索、分析、归纳能力为检察官决策提供了辅助。未来的发展路径很明确——通过它的辅助,帮助检察官更高质效地办案,再用这些案件的结果回馈训练模型,让系统越来越理解司法办案的逻辑,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好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是算力与人力决策的“双向奔赴”,系统上线后的更大规模应用训练才是系统进化的真正起点。助力“高质效”效率、质量、公平同步提升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的最终目的是赋能新时代检察工作,助力“高质效办案每一个案件”。三名参与系统试用的检察官分别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对于办案质效提升的感受。肥东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杨文政认为,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帮助他破解了“办案精力失衡”难题,在与办案时间的赛跑中取得了优势。“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带来了时间精力分配的质变。我把释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侦查活动的审查与监督,用于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的认真分析,用于打造精品案件培育典型案例。这不仅是时间的红利,更是新时代检察人走向高质效办案的必由之路。”芜湖市弋江区检察院刑事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吴仁军认为,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消除了个案办理的质量差异,让所有案件都有高水平的“质量保证”。“我从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转岗办理刑事犯罪案件,面对新的案件、新的罪名,仍会感到压力、焦虑。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就像一个办案导航仪,指引着我快速熟悉生疏案件的办理。如果说,老检察官的底气来自经年累月的沉淀,人工智能就是年轻检察官的知识充电桩,让他们更有底气迎接新挑战。”作为该系统的深度体验者,陈晓曼认为,人工智能辅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让每一个案件都获得了“公平”监督的机会。“检察官受限于办案江南电竞官网app下载精力,对每一起案件的全部证据及潜在监督点,难以全面审查。人工智能没有这些限制,对每一个案件的全部证据、全部内容都能‘过一遍’,所有的证据矛盾点和潜在监督点都会推送给检察官,检察官从全面审核转为重点审核,做到了不放过、漏过任何一个监督点。”“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办案已经走入现实。”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表示,未来全省检察机关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办案全业务、检察办公全流程、检察工作全过程,为基层在事务性工作中减负,也为检察官在办案中助力。
大皖新闻讯 1件盗窃刑事案件,审查卷宗和撰写报告从过去纯人工耗时8小时至3天,通过智能辅助缩短到4小时至1天,相当于为每名检察官配备了一名AI助手。2025年4月3日,人工智能辅助检察办案系统在安徽省检察院宣布上线月,安徽省检察院专门成立攻关课题组,梳理整合检察机关办案参考资料100余册,提取5000余件已办结案件电子卷宗,经脱敏治理后,开展数据标注,依托全国唯一国产大模型训练平台——科大讯飞飞星一号,进行集中强化学习训练和精准微调。今年2月8日,系统0.1版本终于得以呈现,随后又进行了10次迭代升级。4月3日,在安徽省检察院上线版本。
据介绍,系统围绕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和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创新设计实现等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型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等十大场景。
今年春节后,该系统先在合肥等4市所辖27个基层院进行试用,试用1个月检察官反馈问题500多个,逐一研究解决。3月7日开始,选择数字检察工作基础较好的全省79个检察院开展全面试用,进行系统功能和性能压力测试。截至目前,全省已运用AI助手成功办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基层一线名以上检察官亲测试用AI助手。
安徽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两个月的试用,AI助手的赋能效果已经初显,超出设计预期。例如,1件盗窃刑事案件,审查卷宗和撰写报告从过去纯人工8小时至3天,通过智能辅助缩短到4小时至1天,办案效率大幅提升。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生成的文书质量也更高。从整体应用效果上看,基本相当于给每名检察官增配了1名办案助手。
2024年初,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将人工智能应用探索纳入数字检察战略总盘子,组织开展检察科技创新工程,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办案场景研究。同年10月,联合科大讯飞公司,探索应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安徽路径,并通过“三步走”战略,纵深推进检察智能化建设。
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工作前景广阔,但如何做好具体赋能,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安徽省人民检察院针对工作中“人少案多”、办案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坚持“业务主导、场景驱动、安全可控”原则,聚焦“辅助”定位,实行多场景点穴式设计、干预型生成式赋能、整体化无缝式对接的设计思路。
该系统紧紧围绕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和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创新设计实现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型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等十大场景。
今年春节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启动试点应用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运用AI助手成功办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基层一线名以上检察官亲身体验了AI助手。
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生成的文书质量也更高。从整体应用效果上看,基本相当于给每名检察官增配了1名办案助手。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省检察院将坚持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在已探索的“十大场景”基础上,积极构建“10+N”场景体系,争取以AI辅助方式为每一名检察官配备一个得力助手,更好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