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始放春假掀起了本月高校启动春假的序幕,高校春假鼓励“放下书本走出校园”领略春日风光,也为刚刚结束的清明小长假“人从众”盛景遍及各地贡献了一份不小力量,“春日经济”活力正持续彰显。
政策赋能之下,假日经济呈现蓬勃焕新之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从法定节假日的增多到人们对假日休闲场景需求的迭代升级,政策与市场正“双向奔赴”,通过制度保障、技术革新以及消费升级的深度融合,借由假日经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从2025年开始,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从原有的11天增加到13天。这一调整意味着五一劳动节和春节将各增加一天。从民众到市场,都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劳动节假期跃跃欲试。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俨然成了检验今年民众出行意愿的“试金石”。
来交通运输部截至4月6日清明假期结束后的最新数据显示,为期三天的清明假期,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7.9亿人次,日均约2.64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1%,创清明假期出行量新高。假期第一天,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2009.3万人次,创今年以来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持续不断的政策助力,正在为假日经济形成持续蓬勃发展机遇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少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时间扩容到场景迭代,从区域协同到数字赋能,多支点协同发力正撬动假日消费探寻新的增长空间。
随着经济回暖,民众文旅消费热情高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正在成为重点发力所在。
“数字技术的普及推广正在让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成为必然趋势。”陈少峰表示,坐拥丰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民族内涵的众多个省份,都在力求对外展现独树一帜,兼具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瑰宝。比如,利用数字技术、AR应用、数字孪生等科技手段,深层次挖掘出更多相适应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形式。
做好、做大“文旅+”市场蛋糕需要精耕细作。“文旅消费市场同样面临解决旅游产品线路规划江南电竞手机版、文创周边、经营模式的同质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品同质化是消费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延长文旅消费产品的消费周期是当务之急,更是挖潜增长空间的发力所在。”王晓东强调,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新零售模式正深刻影响着国民消费的习惯和场景,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也在受此影响,极易产生快消品,继而让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缩短。
陈少峰认为,当前在科技手段助力下,民众极易对对某一地区的文旅资源获得立体资讯。“这客观上提升了更多潜在出行需求。”陈少峰说,有必要进一步鼓励地方打破地域思维,以国家战略眼光高度,开放和挖掘文旅资源潜力,鼓励各地积极形成自身的文旅IP,“如此才能更好地匹配和对接旺盛的文旅消费需求,继而让加速融合的文旅消费迸发巨大潜能。”
一直以来,谈及假日经济,“假日”时长永远是核心话题。对于民众而言,出行意愿高涨和假日“余额”不足之间的矛盾似乎始终难以妥善解决。这也揭示了日常错峰休假等休假制度仍有完善空间的客观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5年我国法定节假日增至13天、地方已经开始实践探索放春假等举措的同时,调休政策进一步调整同样引来关注。
2025年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市场分析认为,这一调整将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享受假期,提升生活质量。
“近年来,在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文旅消费市场的确表现旺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这背后不仅受到假日因素的单一条件影响,更与不断增长的居民收入、文化自信提升以及亲子教育需求提升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一方面要继续在休假制度上进一步探索,让假日经济在时间制度创新上更进一步;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改革也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比如通过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优化、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弹性。”黄征学说。
此外,为维持假日经济新生态的可持续性,以及继续扩大文旅消费,还须在丰富消费场景上下功夫。
“包括文旅消费在内,丰富的消费场景可以让更多的消费需求走到户外、线下,并带来更多高关联影响。”在王晓东看来,维持假日经济热度,不断挖潜增长空间,推动文旅消费市场维持高热度江南电竞手机版,还需要各地文旅部门和文旅产品经营者多下功夫,“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文旅产品维持市场吸引力,并由此维持较高的民众消费意愿。”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制度保障、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的深度融合,假日经济将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届时,不光是“春日经济”备受推崇,“诗与远方”贯穿四季的美好生活也将更加触手可及。